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中國石油在運最大整裝光伏項目——塔里木油田上庫高新區低碳轉型130萬千瓦光伏項目正在探索“綠電直連”,全面落地后將成為我國西北地區首個百萬千瓦級綠電直連項目,每年21億千瓦時的清潔電能將直供園區企業,并形成"光伏治沙-綠電生產-低碳制造"的生態經濟循環鏈。

在山東東營,總投資超百億元的全國首個綠電直連離網型零碳產業園開建。園區內部集成了發電、配電組網、用能和儲能系統,實現能源的源-網-荷-儲一體化管理。園區內所有生產生活用電全部由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提供,不再依賴公共電網輸送。

在內蒙古阿拉善盟,此前國家電投鋁電公司降碳增綠項目獲批,也引發了業內的一陣討論,據悉該項目要建設新能源裝機規模300萬千瓦,并通過專線接入寧夏寧東鋁業和青銅峽鋁業,是全國首個跨省區綠電直連項目。
盡管項目前綴各異——“西北首個百萬千瓦級”、“全國首個綠電直連離網型”、“全國首個跨省區直連”,但它們卻共同指向一個清晰而強勁的趨勢:綠電直連正從概念藍圖加速走向規模化、多元化落地。
這背后,是政策驅動、技術進步與市場需求共振的結果,一個由“綠電直連”驅動的萬億級新市場機遇之門,正伴隨著這些項目的落地生根,被有力地推開。
政策破冰,綠電直連從概念走向現實
綠電直連是什么?為何要開展綠電直連?
首先來說說背景,外部環境是,歐盟等市場碳足跡核算標準愈發嚴苛,我國出口型企業正面臨巨大的碳足跡挑戰;內部現實是,新能源裝機容量持續攀升,今年上半年,風電、太陽能發電新增裝機規模較去年同期翻一番,消納壓力同步顯現,“棄風棄光”現象與日俱增。
而綠電直連正是針對以上兩大痛點的直接回應,指太陽能、風能發出的綠電不接入公共電網,而是通過專用線路直接向單一用戶供電,對碳足跡溯源認證和新能源高效消納來說無疑是雙重利好。
目前,綠電直連按照負荷是否接入公共電網分為兩類:
并網型:為主流方式,電源應接入用戶側,電源、用戶和線路作為整體接入公共電網,并與電網形成清晰的物理界面與責任界面;
離網型:較為少見,常應用于偏遠地區,完全不與公用電網發生電氣連接,作為獨立系統開展運行。
此前,綠電直連一直停留在地方試點,直到今年5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出臺《關于有序推動綠電直連發展有關事項的通知》(發改能源〔2025〕650號),首次從國家層面明確“綠電直連”這一新能源供用電新模式的規則框架。

值得一提的是,允許民營企業、發電企業及合資公司參與投資,吸引更多資本進入新能源領域,被業內看做是“撬動萬億新能源終端市場”的重要之舉。
地方積極響應 各具特色
基于不同的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需求,各地推進綠電直連的方式也存在著鮮明差異。
作為東部沿海的經濟強省和“新三樣”出口重鎮,江蘇受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影響較大,對綠電直連的需求更為迫切。在650文件發布之前就出臺了《關于創新開展綠電直連供電試點項目建設工作的通知》,首批試點覆蓋了常州、蘇州、鹽城三市,重點支持綠電需求較為迫切新能源電池企業,以專線供電方式幫助產品繞開歐盟碳配額壁壘,從而在國際市場贏得優勢。

在650文之后,地方政府也迅速反應,云南、青海、陜西也陸續推出綠電直連實施方案。這些西部省份憑借絕對的資源優勢,風光大基地項目密集,正成為推動綠電直連加速落地的主力軍。
其中,云南率先響應,發布省級實施方案。重點按照新增負荷、存量負荷及其他重點三個方向明確了適用范圍。并在綜合考量項目建設經濟性、資源配置、行政審批等因素后,明確了“50公里半徑”和“同州(市)行政區域”的地理邊界,最大程度降低跨區域審批協同難度、提高市場投資積極性。

青海緊隨其后,明確有序推進新增負荷配套新能源、存量負荷替代、出口企業降碳、消納受限新能源項目四類項目。并指出應充分結合青海省實際,不設直連線路距離限制,為綠電直連可持續發展留足空間,激活市場、吸引投資。

而陜西發布的綠電直連新政更是再次點燃業內,在實施路徑上更具靈活性,直連線路長度暫不做限制,負荷、電源原則上在同一市級行政區域范圍內,為項目開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此外,河北省發改委也于日前下發《關于組織開展綠電直連項目申報工作的通知》,優先支持三類項目,其中就包括支持已納入風電、光伏項目儲備庫的項目。

綠電直連,將利好哪些新業態?
可以說,綠電直連的政策落地為光伏等新能源拓寬了新能源消納空間,并有望孕育出諸多新的增長空間。
·零碳園區
綠電直連與零碳園區聯系非常緊密,后者由專線將綠色電源“點對多”輸送給特定園區內的特定企業,可以理解為一種廣義上的“綠電直連”。在650號文發布短短一個月后,三部門就聯合發布《關于開展零碳園區建設的通知》,進一步明確支持零碳園區因地制宜發展綠電直連、就近接入配電網的模式。
8月1日,國家發改委就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新聞發言人蔣毅在回答“零碳園區”相關問題時明確指出,零碳園區建設要綜合采用綠電直連直供、需求側管理、科學配置儲能等調節性資源、利用清潔低碳熱能資源等方式。
相信隨著綠電直連頂層設計加速落地,零碳園區或將成為其“大展拳腳”的主戰場,不僅可以有力推動經濟發展與綠色轉型,同時也為我國日益突出的新能源消納挑戰開辟了一條重要的新路徑。
·虛擬電廠
綠電直連與虛擬電廠看似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其實本質上都是電源與負荷的鏈接。前者“既要清晰記錄綠電利用狀況,更要保障終端用電可靠及電力系統安全”,正好讓虛擬電廠技術得以在實踐應用中充分發揮。
2025年以來,從136號文到虛擬電廠,再到綠電直連和零碳園區,一系列政策組合拳,招招精準、拳拳到位。
同為能源轉型與電力市場化改革浪潮驅動下誕生的新業態,綠電直連與零碳園區、虛擬電廠等相輔相成、協同發展,不僅對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助力實現雙碳目標具有重要作用。
寫在最后
作為一把砍向消納的劍,綠電直連政策出臺,雖可以說是破冰之旅,確是有諸多“鐐銬”的破冰:高昂的投資成本仍是首要門檻,此外,技術難題多、交易規則復雜、實際參與度不高等諸多挑戰讓這一新業態模式伴隨著“叫好不叫座”的評價。但相信在政策的不斷完善和市場機制的逐步成熟,以及各方面的協同發力下,綠電直連或將成為下一個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