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層面,工業和信息化部最新發布的《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2024年本)》明確將知識產權保護列為重點內容,要求企業建立健全知識產權合規管理體系。市場實踐顯示,專利維權已成常態,依法維權已成為行業共識。據統計,目前國內TOP6組件龍頭企業均已啟動專利維權行動,海外專利糾紛亦呈加劇態勢。
在此背景下,一樁涉及光伏膠膜核心技術的專利訴訟引發高度關注。近日,日本企業—長州產業株式會社(以下簡稱“長州產業”)就廣州鹿山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鹿山新材”)及其相關子公司涉嫌侵犯其發明專利、模仿其享有專利保護的技術方案一事提起訴訟,案件已被中國的知識產權法庭受理并立案。
此次訴訟的核心技術,正是長州產業所持有的紫外光轉換膠膜技術。該技術能有效解決高效異質結(HJT)等電池怕紫外線的問題,通過將有害紫外線高效轉化為可利用的可見光(量子轉換效率>95%),可提升組件功率輸出1.5~2%,是N型電池時代提升組件性能的關鍵封裝材料之一。

長州產業此前已明確表態,必須對仿制品采取果斷防御措施,并對侵權廠家提出嚴肅抗議。據公開信息,中國已有十數家企業或個人曾試圖復制相關技術,長州產業也確已聯合專業機構采取措施維權。
光轉有機物及使用該有機物的光伏組件膠膜涉及的專利由日本某著名跨國公司于十多年前申請,該專利文件公開了特定分子結構,專利池覆蓋日本、中國、美國等。該技術在日本已有十年的應用歷史,也有中國企業通過合法方式獲得了專利使用權。
公開查詢記錄顯示,該核心專利在中國曾遭多方主體提起無效宣告請求,但經國家知識產權局審查,相關無效請求均被駁回,最終裁定涉案專利權有效。這為長州產業的維權行動提供了堅實的法律基礎。
行業專家指出,在光伏產業深度全球化的今天,技術創新與市場布局已突破國界限制,形成高度交融的國際產業生態。在此背景下,相關企業不僅要在國內市場恪守知識產權規范,更應在國際競爭中嚴格遵守各國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專家警示,任何企業蓄意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都將帶來嚴重后果:一方面可能加劇國際市場對中國光伏產業的負面認知,另一方面或將引發更頻繁的貿易摩擦與技術壁壘,最終損害全體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的整體利益和長遠發展,進而影響整體產業生態與國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