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中國能建華東院設計、安徽電建二公司承建的全國最大“火電+熔鹽”儲能項目,宿州熔鹽儲熱煤電靈活性技術研究及示范應用項目通過168小時試運行正式投運。
項目位于安徽宿州市埇橋區,是國家首批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項目,也是國家能源局第五批能源領域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項目。項目以宿州電廠2臺350兆瓦超臨界燃煤汽輪發電機組為基礎,開展熔鹽儲能在火電機組靈活性改造及深度調峰中的應用研究。
該項目創新突破了供熱機組熱電皆有的技術瓶頸,項目設計儲熱容量為1000兆瓦時,首次采用三元熔鹽儲熱系統,通過構建390℃高溫與190℃低溫雙儲罐體系,創新實現“熱-儲-熱”多能耦合,相當于為火電廠加裝一個巨型電網“充電寶”。在電網負荷低谷期,可高效儲存火電機組富余蒸汽熱能,待用電高峰或深度調峰時段,通過智能控制系統實現能量精準釋放。
項目位于安徽宿州市埇橋區,是國家首批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項目,也是國家能源局第五批能源領域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項目。項目以宿州電廠2臺350兆瓦超臨界燃煤汽輪發電機組為基礎,開展熔鹽儲能在火電機組靈活性改造及深度調峰中的應用研究。
該項目創新突破了供熱機組熱電皆有的技術瓶頸,項目設計儲熱容量為1000兆瓦時,首次采用三元熔鹽儲熱系統,通過構建390℃高溫與190℃低溫雙儲罐體系,創新實現“熱-儲-熱”多能耦合,相當于為火電廠加裝一個巨型電網“充電寶”。在電網負荷低谷期,可高效儲存火電機組富余蒸汽熱能,待用電高峰或深度調峰時段,通過智能控制系統實現能量精準釋放。

項目建成后,宿州電廠可具備在機組滿額負荷下連續供熱4小時、深度調峰30%額定負荷下連續供熱5小時的能力,對外供熱能力可增加至410噸/小時,比原來提高了260噸/小時,同時每年還可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約1.28億度,增加供熱能力220萬噸,可有效解決火電機組“調峰”與“供熱”之間的矛盾。